地信企业获资本青睐 上市总数竟超200家
近日出炉的《中国地理信息产业报告》显示,2016年,我国地理信息产业总产值预计达到4360亿元,同比增长20.1%。其中,测绘资质单位服务总值将超过千亿元,同比增长25.1%。“十三五”开局之年,我国地理信息产业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。
具体到企业层面,从刚刚公布的2016年第三季度财报来看,12家以地理信息为主业的境内上市公司,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.8%,净利润同比增长55.1%。“上市公司业绩良好,也表明我国地理信息产业在转方式、调结构、稳增长中发挥了积极作用。”国土资源部副部长、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库热西·买合苏提表示,自2014年被确立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,地理信息产业发展已取得长足进步。
手机上的应用软件都会寻问“是否允许读取位置信息”,每一款软件都需要地理信息系统(GIS)支持,可以说地理信息无处不在,位置服务无所不在。
地理信息产业覆盖了GIS、卫星定位与导航、航空航天遥感以及传统等多个领域。从“高大上”的“资源三号”卫星、“天地图”,到利用遥感分析草原沙化情况、通过监测交通大数据协调缓解城市拥堵,再到公共自行车的调度和3D故宫的游览,人们的生产生活越来越依赖位置服务。统计数据显示,目前我国手机地图用户已达6.5亿人,全国有44%的游客通过自助自驾游方式达到景区。
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相关应用和服务不断延伸,产业对资本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强。比如,互联网公司纷纷跨界并购地理信息企业,产生了众多新产品;四维图新(21.570, -0.01,-0.05%)38.75亿元收购杰发科技等行业内兼并重组也频频上演;企业融资扩张意愿强烈,截至2016年10月底,新三板挂牌的地理信息企业共计165家,仅今年就有81家,地理信息产业上市企业突破200家。
地理信息产业与各行各业跨界融合,催生出许多新业态,产业也在不断成长。《测绘地理信息事业“十三五”规划》显示,2020年产业总产值将超过8000亿元。
近年来,国家出台的针对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已经有几十个,通过“一揽子”政策,不仅确立了地理信息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位,也指明了产业发展方向。作为行业主管部门,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也着力突破地理信息社会化应用的政策瓶颈,降低行业准入门槛,并取得良好成效。
库热西告诉记者,“按照国务院简政放权、放管结合、优化服务改革的要求,我们取消和下放三分之一的行政审批事项,进一步激发和释放了市场活力。着力引导地理信息企业、科研院所、高等院校共建科技创新平台,发挥创新对产业发展的驱动作用。”
“就资质来说,取消了过去对场地、资金、专业技术人员,包括仪器鉴定、测绘产品质量检验等要求,审批事项从11项减少到了7项。”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宋超智表示,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就是要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。
产业呈现勃勃生机,产业园也在各地落地开花,初步形成了区位效应和区域特色。《报告》显示,全国各地建立的地理信息或北斗导航等产业园区(产业化基地)已达60多个,入驻省级以上产业园的测绘资质单位达370多家,产业呈现聚集效应。
“百强企业成为整个产业发展的标杆和风向标。”宋超智介绍说,2016年地理信息产业百强企业中,有的企业在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营业收入平均增长170%,一半以上企业营收增长超过40%。民营企业也在迅猛发展。截至今年10月底,1.7万家测绘资质单位中民营企业占比接近六成,首次突破万家。在今年评选出的产业百强中,民营企业占比近80%。
“作为一个刚刚起步发展十几年的产业而言,目前的成绩得来不易。”宋超智表示,但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正视问题和挑战,比如地理信息企业规模小、竞争力弱,特别是百强企业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,国内知名品牌少,核心技术还处于追赶状态,企业规模与国际巨头差距明显。中小微企业缺少核心技术和服务,同质化竞争严重,缺乏领军型、创新型人才,人员流失严重。
此外,市场环境也有待完善。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开放、共享和利用不够;部分地方项目政府部门要求垫资,影响了企业现金流,增加了财务成本;有的地方或者行业存在市场壁垒,招投标流于形式,限制了合理竞争;传统测绘领域低价竞争加剧,甚至大大低于成本价中标,企业很难保证合理收益。
来自外部的压力也不小。如产业边界越发模糊,在人才、资本、技术、市场等方面将不断面临跨界对手带来的全新压力。由于外资进入我国地理信息领域日益增多,我国企业走出去直面的国际竞争难度越来越大。
库热西认为,地理信息企业应抢抓机遇,顺势而为。“企业应多参与推动北斗、遥感卫星的商业化应用,参与分享经济、自动驾驶、现代物流等依托位置服务的行业领域。在非传统地理信息服务领域中独辟蹊径,形成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。”库热西建议,企业要找准市场定位,集中资源在某一领域深度挖掘,用品牌和产品升级实现错位竞争,形成差异化发展道路。
原题:新兴业态蜂起 民企投资活跃
推荐阅读